阀门管道维保维修

阀门操作、维护保养、修理规程

 
 

一、阀门的操作


1.  阀门操作的一般原则

        1.1. 阀门操作时,应缓开缓关。

        1.2. 开启有旁通阀门的大口径阀门时,若两端压差较大,应先打开阀体上的旁通阀调压,再开主阀。主阀打开后,应立即关闭旁通阀。

        1.3. 操作输油气工艺流程的主要阀门时,应提前填写操作票。

        1.4. 多人同时操作多个阀门时,操作的顺序应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

        1.5. 球阀的工作状态只能是全开或全关。


2. 手动阀门


        2.1. 操作前应注意检查阀门开闭标志后再操作。

        2.2. 关闭阀门时,一般手轮(手柄)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阀门时,一般手轮(手柄)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2.3. 一般手轮(手柄)直径(长度)小于320mm的阀门,只允许一人操作。

        2.4. 一般手轮(手柄)直径(长度)大于320mm的阀门,允许多人共同操作,或者借助适当的杠杆(一般不超过0.5m)操作阀门。

        2.5. 严禁用过大过猛的力操作阀门,以免损坏手轮、手柄,擦伤阀杆和密封面,甚至压坏密封面。

        2.6. 操作闸阀和截止阀,当关闭和开启到头(上死点或下死点)时,应回转1/4圈。


3. 电动阀门


        3.1. 对停用三个月以上的电动装置,启动前应按《输油管道电气规程》的要求检查电机、绝缘、转向及电器线路。

        3.2. 将离合器手柄由手动位置扳到电动位置。

        3.3. 按开、闭阀键,并监视阀门开闭指示和阀杆运行情况,阀门开闭度符合要求后,按停止键,阀门停止运行后,应将离合器手柄由电动位置扳到手动位置。

        3.4. 全关阀时,在阀门关到位前,应停止电动关阀,改用手动将阀门关到位。

        3.5. 对行程和超扭矩控制器作过整定的阀门全开或全关阀门时,应注意监视其对行程的控制情况,如阀门开关到行程线没有停止的,应立即手动停机。

        3.7. 在开、闭阀门过程中,如发现信号指示灯指示有误、阀门有异常响声时应及时停机检查。



二、阀门的维护



1. 日常维护

        1.1. 应保持阀体及附件的清洁、卫生。

        1.2. 定期检查阀门填料压盖、阀盖与阀体连接及阀门法兰等处有无渗漏,支架和各连接处的螺栓是否紧固,并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1.3. 阀门的填料压盖不宜压得太紧,应以阀门开关(阀杆上下运动)灵活为准。

        1.4. 阀门在使用过程中,不应带压更换或添加盘根。

        1.5. 对阀门的阀杆、阀杆螺母与支架滑动部位,轴承、齿轮和蜗轮蜗杆及其他配合活动部位应根据阀门是否经常开启、所加润滑油种类等情况定期加注润滑油。

        1.6. 对在大温差环境下运行的阀门,如需对阀体螺栓进行热紧(高温下紧固)时,不应在阀门全关位置进行紧固。

        1.7. 对裸露在外的阀杆螺纹,宜加保护套进行保护。


2. 定期维护

        2.1. 应定期对阀门的电动装置,液压系统及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和测试,以保证阀门正常运行。

        2.2. 对长期在关闭状态下的阀门,阀体内存油容易受热膨胀,应定期检查阀门中开面密封情况,必要时可打开阀盖丝堵泄压。

        2.3. 阀门系统上的控制部分和仪表应按相应仪表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检测。

        2.4. 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应对阀门进行防腐和保温。

        2.5. 冬季应注意阀门的防冻,对停气和停水的阀门,应及时排放阀门和工艺管线里的积水。

        2.1. 对用于输油工艺的主要阀门,应建立阀门运行维修记录和技术档案。




三、阀门常见故障及处理
 
 
        运行中的阀门常常发生各种故障等待检修时处理,所以在检修之前,应先了解阀门在使用时的情况,发生什么故障,并在检修中合理地予以消除。
 
 
1. 阀门本体漏
 
        1.1. 产生原因:①制造时浇铸不好,有砂眼或裂纹,造成机械强度降低;②补焊工艺差,阀体补焊时拉裂。

        1.2. 消除方法:①对怀疑有裂纹处磨光,用4%硝酸溶液侵蚀,如有裂纹就显示出来;②对有裂纹处用砂轮磨光或铲去有裂纹的金属层,进行补焊。

 
2. 阀杆与其装配的螺纹套筒的螺纹损坏或杆头折断、阀杆弯曲
 
        2.1. 产生原因:①操作不当,用力过猛,或大钩子关闭小阀门;②螺纹配合过松或过紧。③操作次数过多,使用年限过久;④材质不合规定。
 
        2.2. 消除方法:①改进操作,一般不允许大钩子关闭小阀门;②制造备用品时要合乎公差要求,选择材料要适当;③重新更换配件。

 
3. 阀盖结合面漏
 
        3.1. 产生原因:①螺栓紧力不够或紧偏;②门盖垫片损坏;③接合面不平。
 
        3.2. 消除方法:①螺栓对角紧,紧力一致,接合面间隙应一致;②更换垫片;③解体重研结合面。

 
4. 阀瓣(闸板)与阀座密封面漏
 
        4.1. 产生原因:①关闭不严;②研磨质量差;③阀瓣与阀杆间隙过大,造成阀瓣下垂或接触不好;④密封圈材料不良或被杂质卡住。
 
        4.2. 消除方法:①改进操作,重新开启或关闭,用力不得过大;②改进研磨方法,解体重新研磨;③调整阀瓣与阀杆间隙或更换阀瓣;④重新更换或堆焊密封圈,消除杂质。

 
5. 阀瓣腐蚀损坏
 
        阀瓣腐蚀损坏产生原因一般为阀瓣材质选择不当造成的,消除的方法是按介质性质和温度选用合格的阀瓣材料;若要更换合乎要求的阀门,安装时应符合介质的流动方向。

 
6. 阀瓣和阀杆脱离造成开关失灵
 
        6.1. 产生原因:①修理不当或未加并帽垫圈,运行中由于气、水流动,使螺栓松动而落出;②运行时间长,使销子磨损或疲劳破坏。
 
        7.1. 消除方法:①根据运行经验及检修记录,适当缩短检修间隔;②阀瓣与阀杆的销子要合乎规格,材料质量合乎要求。

 
7. 阀瓣、阀座有裂纹
 
        7.1. 产生原因:①合金钢接合面堆焊是有裂纹;②阀门两侧温差太大。
 
        7.2. 消除方法:①对有裂纹处补焊,按规定进行;②热处理车光并研磨。

 
8. 阀座与阀体间泄漏
 
        8.1. 产生原因:①装配太松;②有砂眼。
 
        8.2. 消除原因:①将阀座取下,对泄漏处进行补焊,而后车削加工,再嵌入阀座车光,或直接更换阀座;②对有砂眼处进行补焊,然后车光并研磨。
 

9. 填料盒泄漏
 
        9.1. 产生原因:①填料的材质选择不当;②填料压盖未压紧或压偏;③加装填料的方法不当;④阀杆表面粗糙或变成椭圆;⑤阀杆已发生点蚀,或因露天缺乏保护而生锈;⑥阀杆弯曲;⑦填料使用太久已经老化;⑧操作过猛。
 
        消除方法:①选择合乎要求的填料;②检查并调整填料压盖,均匀用力拧紧压盖螺栓;③按正确的方法加装填料;④修理或更换阀杆;⑤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锈蚀,已经锈蚀的要更换;⑥阀杆弯曲要校直或更换;⑦填料使用一定时间后,要更换;⑧操作要注意平稳,缓开慢关,防止温度剧变或介质冲击。

 
10. 阀杆升降不灵或开关不动
 
        10.1. 产生原因:①冷态下关太紧,受热后膨胀住,或开后并紧;②填料压得过紧;③阀杆与填料压盖的间隙过小而胀住;④阀杆与阀杆螺母丝扣损坏;⑤填料压盖紧偏卡住;⑥通过高温介质时润滑不良;⑦操作过猛使螺纹损伤;⑧材料选择不当,如阀杆和阀杆螺母为同一材质,容易咬住;⑨露天阀门缺乏保护,阀杆螺纹沾满尘砂,或者被雨露霜雪锈蚀。
 
        10.2. 消除方法:①用力缓慢试开关或开足并紧时再关0.5~1圈;②稍松填料压紧螺栓试开;③适当扩大阀杆与填料压盖之间的间隙;④更换阀杆与螺母;⑤重新调整压盖螺栓,均匀拧紧;⑥高温介质通过的阀门,采用纯净石墨粉作润滑剂;⑦精心操作,关闭时不要使猛劲,开启时不要到上死点,开够后将首轮倒转1~2圈,使螺纹上侧密合,以免介质推动阀杆向上冲击;⑧阀杆螺母不要采用与阀杆相同的材质;⑨露天阀门要加阀杆保护套。
 

11. 弹簧式安全阀密封面渗漏
 
        弹簧式安全阀密封面渗漏的产生原因是密封面之间夹有杂物或密封面损坏,这种故障要靠定期检修来预防。


12. 弹簧式安全阀灵敏度不高
 
        12.1. 产生原因:①弹簧疲劳;②弹簧使用不当。
 
        12.2. 消除方法:①弹簧疲劳,应该更换;②弹簧使用不当,应注意一种公称压力的弹簧式安全阀有几个压力段,每个压力段有一种对应的弹簧。


13. 止回阀故障
 
        13.1. 阀瓣打碎。阀瓣打碎的产生原因是止回阀前后介质压力处于接近平衡而又互相“拉锯”的状态,阀瓣经常与阀座拍打,某些脆性材料(如铸铁、黄铜等)做成的阀瓣就会打碎。

        13.2. 介质倒流。介质倒流产生的原因是密封面破坏或加入杂质。消除的方法是修复密封面及清理杂物。